跳到主要內容區
111學年-台北移地教學(下學期)

111學年-台北移地教學(下學期)

 

實踐興創思維 中山藝管所「文化轉譯」移地教學

為提昇學生對於藝文實務環境與市場的敏感度,近身理解產業趨勢及發展,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每學期舉辦「移地教學發展」,鼓勵學生勇於研究自身關心的重要議題,並藉此與業界對話。本學期移地教學經多次師生共同討論後,議定以「文化轉譯」為主題,師生共同至臺北與實務專家近身學習交流,瞭解當地重要組織的營運模式與發展歷程。

走出校園、廣納藝文場域的能量,是藝術管理人才養成的重要歷程,中山藝管所移地教學發展已蔚為傳統,廣受國內藝管教育圈肯定。此次移地教學為期一週,由藝管所學會負責策劃,以中山大學臺北逸仙會館為基地 ,提出10個案主題對應藝管所「管理」、「創業」兩大學習主軸。

移地教學過程,師生與臺北藝文事業代表深度交流。從國際到在地,邀請翰廷法律事務所黃秀蘭律師分享國內外業界的實際著作權法與跨國合作合約案例。小事製作陳運成策略總監以策略設計幫助小事製作轉型,並透過數位化建構共享資料庫。金馬影展聞天祥執行長,講述策劃臺北電影節、金馬影展的經歷及見聞。格式設計展策與格式多媒王耀邦總監以過往的案例,帶師生探究策展的世界,瞭解策展的多元面貌與可能性。

世代文化創業群周奕成創辦人透過街區經濟的運營與管理,帶領工藝職人與在地商家,整合傳統文化及創新精神,使大稻埕成為文化運動基地。子皿有限公司伍孟軒創辦人,藉由實際合作案例說明公司運作機制,也提出台灣獨立音樂產業長期存在的經紀問題。

現任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謝佩霓理事闡述藝術評論與鑑賞的方式。松山文創園區陳玉秀總監解說松山文創園區的經營管理方式、轉型過程及商業模式。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李文珊執行長,與我們深談國藝會的藝企合作策略方案,以及眾多藝企合作的模式和可能性;最後以文化科技的多元應用及發展趨勢為題進行討論。

負責策劃的所學會成員為第二次參加移地教學活動,去年入學後先以見習模式參與整個組織運作,本次則由新任所學會會長張宸銘擔任總召,與全體碩一研究生以專案形式共同策劃。從主題的擬定、策劃、提出方案到整合,以及執行過程中的突發狀況、團員間的意見紛歧與協調等等,都是藝術管理或是創業過程中常見的挑戰。他認為,在執行的過程中面對各種問題,並解決它們,確實挑戰彼此的思考、行動、團隊合作及執行能力。

此次移地教學也優化團隊工作模式,除了分組各司其職外,10個主題講座分由10位提案者負責邀請、準備提問內容、文件往返、接待、主持及講座重點整理,實際操演企畫發想、執行及結案的歷程。團隊成員何冠錚認為,專案分工模式可以增進溝通協調、口才以及應對能力。另一位成員楊若楚則提到,執行過程深刻感受與教室學習的極大不同,學校以教育為出發點,而職場講求的是績效,判斷與執行力都必須迅速到位,隨時上緊發條,瞭解市場動向,掌握先機。

移地教學成為從學院訓練跨足當地商業市場的橋樑,師生此行從創業者與執行者身上理解到,透過文化轉譯的啟動創造新的思維與價值。中山藝管所謝榮峯所長表示,為了推展創作,藝術工作者和行政者都必須具備興創者的思維。從生產端的協作到資源的取得,進入市場過程的利害關係人經營,以及進入市場後擴展和開發的工作均有賴推動者的積極作為。在以專案開發為基礎的藝文環境中,每個專案都是一個興創計畫,各組織都依賴一群有興創思維的工作者,為組織的永續經營而共同努力。因此,興創的能耐必須深植在每個藝術管理人員的思維與技能紋理;產業也必須依賴這樣的動能來不斷向前,創造社會價值。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