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實踐走入在地-藝管所課程專案催化社區興業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長期致力於透過實作型課程的操作,提升學生在產業前沿的實戰力,獲教育部人社應用計劃支持開設的「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課程自2014年起,多年來推動「藝術進入社區」的理念,透過實作方案將學生的創意與地方發展連結,開展多元社會實踐的可能性。過去實績包括閒置空間修復與營運、微型事業經營、展演策劃、社區刊物、藝術教育活動及多屆社區藝術節等,足跡觸及高屏多處社區場域。2025年「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課程3修課學生則分別以自身專長與興趣為出發點,發展出兼具個人創意與社區效益的實踐方案,展現藝術如何成為地方發展的觸媒力量。
刻正於高雄大林蒲地區進行的「五感策展計畫」中,中山藝管所學生鄭慈瑩透過田野調查深入社區與居民對話,記錄在地生活的聲音、氣味、影像與故事。運用工作坊策動居民參與,以藝術感知的開發共創展策內容,階段性的詮釋五感,轉化成記憶與土地的展演,喚起外界對大林蒲文化底蘊與當代處境的理解。專案所需資源的募集也是課程實作的一環,鄭慈瑩除了獲得鳳興里里長洪富賢及在地金煙囪文化協進會的大力支持,更積極對外爭取社會資源,目前專案已獲得高雄市文化局的社區青年種子計劃支持進行影像紀錄及共創工作坊。為了持續經營,她同時也開始規劃在地文化創業,以獨立書店作為孤村文化節點,在遷村前奮力搶救在地生活記憶庫。鄭慈瑩表示,透過課程的實際案例分享與邊做邊學的方式,讓自己深刻理解利害關係人的重要性,並為未來參與社區實踐累積寶貴經驗。「我希望策展不只是展出,而是社區共同創作的過程,讓大家找回對土地的感知力。」
高雄市管樂團創辦人為出身前鎮草衙社區的中山校友,動念想為社區中的弱勢家庭學童設計基礎音樂教育課程,規劃了「音樂翻轉教育計畫」,藝管所學生黃釋縵與之攜手合作,期盼透過藝術參與,培養小朋友面對公眾的自信心與表達能力。有鑑於樂團資源匱乏,黃釋縵希望草衙經驗能有更多社會資源支持,甚至可以複製服務到高雄市區域內其他的弱勢社區,因此發動計畫為樂團設計一套企業參與藝術進入社區的ESG工作框架,並製作募款手冊,實際推動企業接觸。藉由鼓勵企業投入資源協同藝文團體進行社會實踐,為社區藝術教育計畫的永續奠定穩定的資源基礎。黃釋縵表示,此次課程結合高雄市管樂團的音樂翻轉計畫,了解到藝術如何走進社區、也走進小朋友們的心裡。從參與計畫到快閃演出的實踐,「讓我看見音樂不只是表演,更是一種連結人與地方、翻轉學習與生活的力量。樂團希望透過音樂讓孩子更有自信,我希望能參與其中,成為關鍵的一份子。」
藝管所學生賴姵多則與在地店家合作「地方故事書寫計畫」。位處重工業區的林園區向來不缺乏民間傳說,但小鎮生活感在工業的籠罩下並不鮮明。於是她說服了在地資深店家共同開發特色商品支持作為故事寫作獎勵,在學生補習街設推廣據點,針對周邊與居民推動共同參與地方故事的蒐集與書寫。計劃打造一個由在地人說在地事的機制,在共同擁有的社群媒體平台上發表。希望透過計畫鼓勵居民重新認識、書寫並分享生活經驗,提升地方的能見度與認同感。賴姵多提到,這門課讓自己對社區興業有了更立體的理解,從企劃發想到實地走訪,透過與居民、店家直接接觸,學會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並對社區實踐的多元方式有了更多想像與啟發。「我想創造一個虛擬故事館,讓地方的聲音能被聽見,也成為我們自己說的歷史。」
授課老師、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所長謝榮峯開玩笑表示一堂課搞出三樁命案似乎也是多年課程常態,但在向來重視學生志趣意願以及專案的社會可及性的前提下,學生對於專案擁有很高的自主權,願意高度投入。課程在基礎的觀念建立後隨即進入專案的發想、評估、設計與執行的高強力實作。他認為,這三個計畫不僅展現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課程的跨域整合能力,也具體實踐了「以藝術為媒介」促進社區連結與創意轉化的初衷。未來,研究所也將持續透過教學與實作,培育更多具社會感知與創意實踐力的藝術人才。
(公共事務組編修)